文:陳瑋鑫
談到中國武術與舞蹈之間的關係,可能很多人都會即時想起太極。除了作為舞者晨課訓練,鍛煉身心,台灣更有不少舞團將太極導引入舞蹈訓練與創作當中,把淵遠流長的身體文化傳統融入當代創作,雲門舞集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不過香港舞蹈團在策劃其首個跨界藝術研究項目「中國舞蹈與中國武術之交互研究與成果呈現計劃」時,卻另覓方向,把焦點放在中國南方的武術,先專注學習不同拳種,然後把當中的領悟及發現,透過舞台表演的方式作呈現。
項目研究員廖慧儀;攝:Henry Wong 先去做,後再想
話說從頭,藝術總監楊雲濤笑言自己從不愛「三思而後行」,總是抱著「先去做」的心態工作,因此當初知道政府有一筆資助可以申請時,其實並未有太確切的想法,只是他一直希望去學習一些新東西,於是就想到不如做一個三年的正規學習計劃。因為一直以來,舞蹈團雖然都會因應個別演出需要,找來不同導師去教授團員一些特別的演出技巧,但卻從來沒引進過任何恆常或長期的非舞蹈訓練,故希望藉此契機,讓舞者們能夠有一個認認真真去學習新技藝的空間與平台,提高舞團成員的學習氣氛之餘,也能夠刺激未來的舞蹈創作。
不過最後為什麼會選上南方武術作為學習對象,其想法就相對清晰得多。「藝術上我有一個十分清晰的想法,就是作為一個香港舞團,我們有責任去挖掘一些屬於香港的地道文化。」楊提到那時候剛好看到有關香港武術宗師的電影,引起他對武術流傳之人文故事的興趣,並且希望以舞蹈的角度去了解一下武術在香港的發展。而南方武術在香港的推廣傳承一直保留著高度完整性,加上其動作發力多從內在出發、穩打穩紮,跟北方武術的靈動高踢,抑或如芭蕾或古典舞蹈皆注重外在的律動不同,故他更感興趣去加以鑽研。
武舞互相學習,啟發新展演模式
至於具體研習何種拳法與門派,則是由計劃之武術指導及夥伴中華國術總會執行董事趙式慶先生建議。「我是從武術研究者的角度去看,將廣東南方武術視作一個龐大體系,並從拳種的技術角度去考慮,而不是單從個別門派的角度去選取。」所以最後趙先生特意揀選了包含長、中、短距離的三大拳種:「長,最有代表性的是蔡李佛;中包含有長、有短的,是洪拳;短,就是福建的永春白鶴。」讓參與的研究員可以透過親身學習,領略不同拳種特色,進而加深對武術法則與身體的認知。
此外,這三種拳種在香港來說,師承比較清晰,其在港傳人的武藝水平也高,其傳授方法也十分有系統,能夠讓舞者容易明白,所以趙先生就選擇邀請這三大拳種的相關師傅共同參與是次的交流計劃。而從武術界代表的角度,他也希望師傅們在專注教授舞者傳統武術的同時,也可以從舞者們身上,發掘到活化傳統武術文化表演與承傳的新方向。事關傳統武術在過去二、三十年,無論在市場、觀眾,以至與新的創作形式之結合上,也不是做得很好,發展出現僵化,甚至有萎縮的現象。故此趙先生認為這次和舞蹈團的合作,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去將南方武術,透過專門從事創作表演的舞者認真習武,注入新想法再作發展。
中華國術總會執行董事及洪拳導師趙式慶先生分享武術理論及其文化淵源/攝:Henry Wong 踏出實踐式研究的第一步
畢竟在香港的現有資助體制下,藝團往往要像工廠般不斷輸出作品,差不多每兩個月就得排演幾場新作,編舞或舞者都難有空間去專注投入學習與研究,這次長達三年的研究計劃就正好給予一眾舞者一個機會去重新裝備自己。縱使環顧全球也有不少舞團會以各樣武術元素作為啟發去創新,但卻鮮有舞蹈團或舞者願意投放兩年多時間去和武術家作深度合作,先專注學習武術,然後才去創作,而非隨便從武術中截取一些形態,以模仿的形式去發展作品。
楊指出,如果學習武術的目的純粹是要去做一個演出,那麼他們大可以日常創作的思維去構想,不用花那麼多時間,尤其大家都已習慣了在數月間去排演新作,可是這正是他希望能夠作出改變與突破的。故此在首兩階段他都一直有提醒大家不要急着去研究,而是先把百分之九十的自己放下,避免太早開始去發展舞作,盡量留一個較長的空白時間去感受習武這回事。
事實上,這類表演藝術範疇中的實踐式研究(Practice as Research)項目,在研究過程中的發現,往往比最後的演出或展演部分更加重要。特別是計劃目的不是要將一班舞蹈員訓練成為武術運動員,而是希望對身體控制有一定基礎的舞蹈員,能夠將習得的武術知識加以消化,提升對肢體動作變化的理解,為舞與武這兩種不盡相同但又有其共通處的身體表達方式,帶來新的啟示。所以各研究員一方面要在過程中要求先忘記自己舞蹈員的身分,盡量去學習招式,但另一方面也不能排除自己是舞蹈員的這個本質,善用對身體的敏感度去審視分析當中的運動經驗,最後再以身體的方式去作研究結果呈現。
經歷了首兩個階段的工作坊及去年十月的一場階段展演,楊、趙二人皆認為即使眾舞者實際習武時間不長,還要同時學習多種武術,但各人的身體狀態都起了不同變化,個別舞蹈員的武術水平亦相當高,其表演層次甚至超過不少在港習武多年的武者,可見在學習上研究員們都交出了好成績。接下來進行中的第三階段「深化實踐及創作排練階段」才是真正挑戰,畢竟演出對研究/舞蹈員來說,早已是家常便飯,但談到實實在在的體現式研究(Embodied Research)卻很可能是第一次接觸。且看各研究/舞蹈員如何能將之前的習武經驗與啟發,作進一步整理與思考,並嘗試把其轉化成舞台上的演出創作,踏出舞蹈團在跨界研究上的第一步。
舞蹈團藝術總監楊雲濤及白鶴師傅李剛;攝:Henry Wong 研究項目面書 —— 搜尋「hkdance.research」 == 文:陳瑋鑫 資深藝評人、媒體及劇場製作人,近年主要從事表演藝術研究及教育。。劇場評論及戲劇構作碩士,現職藝術行政,亦有參與戲劇創作。
Comentários